將挫折轉化成進步的原動力
指導
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,如果發生無法預期的事讓你得走回頭路,別為此苦惱,要更加堅定才對。
你已打算好幾歲要結婚,但最近剛結束一段交往多年的感情;你為自己的首場比賽勤奮練跑,但活動竟然宣布取消;或者,你連續兩週都吃純素餐,當手上墨西哥捲餅吃到一半時,卻發現裡面有起司。
Carrie Jackson Cheadle 是一位心理表現教練,同時也是《On Top of Your Game》和《Rebound》的作者,她認為:「無論事大事小,非預期的困難會令人感到焦慮、難以招架,甚至不知所措。但究竟是為什麼?事與願違時,你會有失去掌握的無力感。」
專研判斷與決策能力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行為科學家 Jehan Sparks 博士對此解釋:「壞事發生時,會將你推下負面思考的陡坡。」你開始對周遭潛在的負面事物非常敏感,並以未曾有過的方式自我質疑,接著累積內化,甚至過度惡化現實。換句話說,這就是「惡性循環」。
然而,這種情況是可避免的,Jackson Cheadle 指出:「壓力源未必會帶來壓力,除非你認定自己無法處理當下狀況。」也就是說,如何看待及因應挫折,一切全權在你。你甚至還能善用逆境,讓自己躍向成功之路。現在,一起來探討這些秘訣吧。
「壓力源未必會帶來壓力,除非你認定自己無法處理當下狀況。」
Carrie Jackson Cheadle
心理表現教練
1. 感受所有情緒。
「別難過。你不該為這件事感到沮喪。」聽起來格外熟悉吧?Jackson Cheadle 對此表示:「對負面事件第一時間做出反抗是很正常的事,但把這些情緒歸類為『壞』,反而會阻礙你重回正軌。建議你體驗自身感受,這樣才能度過難關。」
Jackson Cheadle 也提到研究指出,準確判斷自身情緒能幫助你重新振作。因此,她建議大家上網搜尋「情緒清單」,列出約 50 種情緒範例作為感受的判斷依據。她說道:「與其籠統地把各種情緒區分為「好」或「壞」,不如更明確說出『喔,我其實感到非常焦躁』或『這種感覺大概是絕望吧』。」釐清特定情緒,並告訴自己這種感受再正常不過,不但有助內心消化事發經過,也能加速恢復過程。
2. 接受並付諸行動。
如果你曾參加即興戲劇,相信你對「Yes, and (對,而且)」法則並不陌生:無論別人提出什麼想法,你都得接受並以此為基礎發展。Jackson Cheadle 對此補充:「如果有人提到外星人,你卻一味不想帶入劇情裡,那麼整場表演便會分崩離析。」在處理逆境上也是同樣道理,如果你封閉自己只認為「不可能」,你就會陷入困局。接受局勢並思考下一步行動,才能做好重返賽局的準備。
Sparks 認為這項觀念有利打造並維持成長心態;讓自己相信能在困境中學習和調適,而非自認能力有限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失業了,與其認為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無法突破,不如構思如何善用空出的自由時間好好加強技能。或者,你在展開新的跑步例行訓練一週後扭傷足踝,不必就此放棄跑步,可以規劃一些增進平衡感的運動,為重返跑程做好準備。
這種重新啟動的思維也能使人更加強韌。Sparks 表示:「堅韌的人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他們面對挫敗的調適力極佳,而且會從中積極成長。」
3. 專注在好事上。
如同悲觀情緒的滾雪球效應,好心情也能創造強勁動能。Sparks 認為:「經歷挫敗時,如果主動列出生活中美好或心存感激的事物,好事就會接連出現。」她補充說道,不妨在事情發生時思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好處。假如跑步比賽因故取消,也意味著你可以用自選路線辦一場虛擬路跑;搬去與雙親同住,則能讓自己省下更多錢,以便在未來住進更優質的公寓。這些都是啟動良性循環的途徑,能夠創造自信與動機,助你重返正軌再次迎接挑戰。
然而,你必須先感受情緒,並在陷入負面思緒前運用正向觀點技巧,Sparks 點出重點:「太早採用正向思考會產生反效果,因為這令人感到不真實。」記住,你要先留意令人不快的情緒,再採取客觀角度去找出助你脫離困境的優勢。
4. 重新調整目標。
無論你的目標為何,在經歷挫折後,你都必須重新調整目標。Jackson Cheadle 表示:「即使事態有所變化,你的內心往往會堅持原有期望。但若不加以調整,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感到挫折。」
Jackson Cheadle 認為,如何調整取決於你想做的事情和背後動機。你可能需要調整時間表,今年暫時不和朋友一起旅行,而是移到明年辦一場更盛大歡樂的出遊。或者,你也能擬定一份可行的行程表,每週計劃一天做某件事,讓進度持續推動。Jackson Cheadle 進一步補充,無論怎麼重整步伐,關鍵是你必須訂下新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明確步驟。這些作法看似簡單,卻能刺激大腦中以動作為導向的部位,大幅提升成功的可能性。
最後一個令人振奮的想法:雖然一時聽來不太可能,但是預期外的挫敗卻反而有助你提升表現,進而實現專家所言的「創傷後成長」。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在 2019 年曾進行一項研究,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在職業生涯初期遭受挫折的資深科學家。研究人員發現,這些科學家在 10 年後的表現在常態上優於同儕,且發表論文受引用的次數更多,在專攻領域上更具影響力。根據主要研究員王大順博士的說法,艱難的經歷可能會注入力量與決心。他也提到,或許受益於這些困境,「科學家們不斷進步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」
以上就是運用逆境來獲得優勢的重要秘訣。
文章作者:Marissa Stephenson
插圖作者:Davide Bonazz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