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情緒透露了哪些訊息
指導
專家揭露負面情緒其實能帶來正面效應,並分享幾個簡單的方法,讓你自在面對這類情緒。
Nike 資深成效總監兼 Nike Performance Council 成員 Ryan Flaherty 並不喜歡聽到這些話:「釋放你的壓力」、「找尋喜悅感」、「不要擔心,快樂點」。Flaherty 表示,人有時候應該要感到焦慮才行,他說:「如果你從未感到焦慮,那我可能要擔心你了。」
曾在高壓情況下訓練菁英運動員的 Flaherty 對難受的情緒並不陌生。今年稍早在世界天翻地覆時,Flaherty 用他的 Podcast「Trained」協助聽眾處理難以排解的情緒,而很多負面情緒都是過往未曾面臨過的。他致電眾多不同領域的專家詢問:「當恐懼、焦慮和難過等情緒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時,我們該怎麼做?」結果專家們一致認為:唯有在接納這些考驗人的情緒時,你才能從中成長。
聆聽訊息
Headspace 共同創辦人兼 Nike Performance Council 成員 Andy Puddicombe 的專長是冥想與正念,他表示,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有些情緒是好的,有些是壞的。Puddicombe 說:「我們不喜歡『壞」情緒帶來的感受,因此會抗拒這類情緒。但實際上,這樣的抗拒卻會讓這些情緒變得更強烈。」因此,他建議用冥想來和不舒服的感受自在相處。他說道:「在冥想中,你不會試著去擺脫這些情緒,而是會試著和它們交朋友,並學著去放鬆。」(他說,剛開始可以每天只靜坐個幾分鐘,觀察這些情緒的來來去去。)
充分體驗難受的情緒後,甚至可讓人頓悟目前的自身處境。Sue Falsone 是 Nike Performance Council 成員,本身也是專門研究恢復的運動物理治療臨床專家,她認為:「焦慮終究是一種訊號,這是在告訴你:『注意,好像有點不太對勁!』」Falsone 表示,只要知道事情未必跟你有關,就能更輕易地接受這樣的情緒。
「我們不喜歡『壞」情緒帶來的感受,因此會抗拒這類情緒。但實際上,這樣的抗拒卻會讓這些情緒變得更強烈。」
Andy Puddicombe
Headspace 共同創辦人兼 Nike Performance Council 成員
暢銷書《恆毅力》的作者兼心理學家 Angela Duckworth 博士將這樣的「訊號」視為我們演化的核心。Duckworth 表示,壓力和焦慮源自於你與生俱來的戰鬥或逃跑反應,而這是人類經數百萬年發展而出的系統。她說:「如果你的祖先在面臨威脅時沒有壓力反應,他們便無法生存。以這次冠狀病毒的危機為例。如果你不會緊張,可能就不會開始花 20 秒的時間洗手。如果你的反應像是『噢,這沒什麼大不了的』,你就不會採取應對做法。這些是適應性反應,而壓力帶來的負面感受正是它能發揮效用的原因之一。」事實上,在真正具挑戰性的經驗中,Duckworth 認為:「如果你覺得沒壓力,你就不是人類。」
其他情緒帶來的不適感,或許也可歸因於演化。專攻「孤獨感」研究的 Stephanie Cacioppo 博士是 Nike Performance Council 成員,同時也是神經科學家,她說:「口渴時,表示你已經脫水了。你的身體在告訴你,你需要水才能生存。孤獨感就像口渴一樣,是一種告訴你缺少了什麼的訊號。當人感到孤獨時,這表示需要與其他人再次建立連結。」
儘管我們無法擺脫難受的情緒,但卻有辦法影響這些情緒。以下將告訴你該從哪裡著手。
和自己對話
首先,放過自己一馬。Falsone 表示:「即使有問題也沒關係,認清這點是最重要的一件事。」
接著,讓你的情緒適度宣洩。Duckworth 認為:「我們不必為了緊張的事感到壓力。」為了不讓雪球繼續滾動,可主動帶入愉悅的情緒。Duckworth 這時會採用她稱為「三件好事」的 30 秒練習。她說:「我會將自己的注意力擺在過去 24 小時內發生的三件好事上。可以是大事,也可以是小事。通常我們的注意力會擺在負面的事物上,這是因為我們已演化出專門搜尋威脅的系統,而這樣的練習可將注意力帶到自己可能忽略的事情上。」每天早上醒來時,不妨試試這個小練習。
Puddicombe 也有自己的練習,可協助他培養出佛教徒所稱的「慈心」。他說:「我會想起我關心的某個人,想像對方坐在某個他喜歡的地方。當我開始吐氣時,會觀想他看起來越來越健康、快樂和放鬆。專注在對方的快樂上,可以為我帶來自己可能已失去的喜悅和連結。」Puddicombe 認為,這類的練習也能引導你重新採取正向的行動,他說:「我們經常以為冥想是逃離現實的方式,但我認為冥想是讓人奔向現實的方式,因為你能將這樣的心靈狀態帶回到日常生活中。」
最後,Cacioppo 博士的小建議似乎可整合上述的一切,她說: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。」當你想到最好的朋友時,他們可能都很會鼓勵人,而且不會批判,而不論你的感受是什麼,他們都會盡量為你加油。Cacioppo 博士問:「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對自己?」
讀到這裡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,接下來的問題就是:何不從今天就開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