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實維持良好的新習慣
指導
費盡千辛萬苦,才能搞定例行該做的事?本文三種技巧可為你帶來成功所需的信心。
- 習慣的養成需要決定要定期從事的行為,並搭配實際的執行。
- 堆疊小習慣、遞增改變,以及盡可能積極行動,都有助鞏固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- 搭配 NTC 的日常計畫可讓這些技巧變得更輕鬆,讓你進步神速。
你需要知道……
跑步前先做擺腿動作、飯後吃巧克力、午餐時間散步、晚上睡前看一下 Instagram……醒來後賴床。
專門研究行為改變與習慣養成的倫敦國王學院資深講師 Benjamin Gardner 博士指出,習慣無論是好是壞,全都是重複做到自然成為直覺反應的事。當然,壞習慣往往比好習慣更容易養成。Gardner 說,那是因為習慣的養成通常與相對應的獎勵有關 (巧克力或額外的賴床時間)。
此外,合格肌力與調節訓練專家,同時也正研究行為改變與習慣養成的博士生 Sohee Lee 解釋,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,人類都傾向挑選較不費力的路去走。因此養成健康習慣的一大要務,就是事先規劃,有心理準備,才不會在選擇時痛苦萬分。如果能做到,就能自信地步步趨近你的目標。
習慣的紮根過程
Garnder 表示,習慣,可說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特定行動方式。這種行動也稱作行為,能帶來某種獎勵。而這種獎勵會強化觸發事件與行為之間的關聯性,並形成一種所謂「習慣迴路」的關係。每回起床後 (觸發事件),就迅速完成滾輪運動 (行為),接著感覺更放鬆 (獎勵),於是「醒來之後做滾輪運動」的慣性便開始增強。最終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假思索地就拿起了滾輪。這本身就是進步,而你積累的健康習慣越多,你的進步就越多。
(提供大家參考:習慣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順利養成,就連專家也說不準。Gardner 和其他行為改變專家表示,大多數人聽過的 21 天法則,其實是個迷思;事實上,有些習慣很快就能養成,有些則需要更多時間。因此不要太沉迷於計算天數。)
剛養成的習慣為何不易維持
我們老是在想:「明天再開始。」但持之以恆並不容易。原因何在?改變憑藉的是動機與自制力,而這兩者偏偏不容易,即使你心裡已下定決心想要自我提升。
再者,Lee 補充說道,人很容易因眼高手低而前功盡棄。Gardner 表示,部分是因為混淆了「決定」和「執行」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慣性行為。
Gardner 舉例,假設你希望能在每天早上寫 15 分鐘的日記。也就是說,你必須養成決定寫日記的習慣,同時確實執行寫日記的動作。就算已落實了前半段,還得費心落實後半段。倘若動力不足以驅動你去執行,便無法繼續下去。(藉此機會為 1 月中以前所有已經被棄置的決心哀悼。) 若想自信地養成某種習慣,就得想方設法讓「決定」自動生成,並投入實質努力在「執行」面上。
針對這個成功方程式,以下提供幾個兩全其美的策略。
1. 堆疊小習慣
定義:在某種既有的規律行為上 (固定習慣),再增加一個你想做的全新行為
作用:Lee 指出,把某個目標 (比如使用牙線),加到已穩定持續進行的另一件事上 (比如刷牙),等於以既有的習慣作為觸發事件,這麼做能更順利地將新行為導入例行事項中,且效果會比想到才去做更事半功倍 (你沒事一定不會把牙線放在心上)。
做法:Lee 進一步解釋:「坐在書桌前 20 分鐘,鉅細靡遺寫下你每天一定會做的事。基本上就是流水帳寫下每件事情。」透過這個練習,你會發現自己擁有滿手可運用的固定習慣。
Gardner 說,接著挑出一個和試圖發展的新行為有關的固定習慣。如果目標是補充更多水分,則可將「喝一杯水」的行為添加到例行的「廚房清理」工作中,就很容易成功,畢竟水槽或冰箱就在你眼前。
注意:你必須明確指出打算把想養成的習慣加到哪一個固定行為中。比方說,在「擦完餐桌」或「把最後一個盤子放進洗碗機之後」,這麼做要比籠統的「清理廚房」來得更有幫助。Gardner 表示,如果怕忘記,可把想做的事寫在便利貼上 (比如「清理長桌 = 水」),並貼在固定行為的活動範圍內來提醒自己。
2. 遞增改變
定義:先從新行為的超簡易版開始,再逐漸豐富內容、增加完整性
作用:Gardner 建議,針對想養成的習慣,盡可能先從最簡單的步驟做起,然後再慢慢填充,直到達成理想的目標樣貌為止,這麼做有助於建立信心和能力。隨著興奮度和動力的與日俱增,想養成習慣的企圖心也會更加強烈。
做法:Lee 建議:「設定一個簡單到不行的行為,執行起來必須輕鬆到即使日子再不順遂也能持續。」(你若聽過知名的行為學專家 BJ Fogg,那麼對於「小習慣造就大改變」的道理一定不陌生。)
Lee 表示,以 15 分鐘的晨間日記為例。你可以先從「倒好咖啡後,翻開日記本」開始。重複一段時間之後,「翻開日記本」的動作就會自然變成習慣,而興奮感和動力也會隨之而來。
這個動作一旦能成功維持一段時間,就可朝「翻開日記本並拿起筆」的目標邁進。接著就是「翻開日記本、拿起筆、書寫 1 分鐘」,並依此循序漸進。Lee 提醒,但是得把握一個原則,就是只做到自己能持續落實的程度。即使三天捕魚兩天曬網,也至少要做到最基本的「翻開日記本」,才能保持「決定寫日記」這個習慣的強度。
同樣地,如果你正試圖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,可先從幾分鐘的伸展運動或啟動訓練開始。你可以自主訓練,也可以依照如 Nike Training Club 應用程式的每日運動挑戰計畫進行。一旦這成為你生活中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,就可逐步增加強度。
3. 向內在求援
定義:利用內心深處的內在動力,驅使自己做出想發展的行為。
作用:Lee 說,有的時候,人難免會覺得受夠了。坦白說,這也是專家們不建議仰賴動力來維持習慣的原因。不過 Gardner 表示,倘若你真心想依賴動力,那麼這股內在力量 (所謂的內在動機) 絕對會是你的最佳選擇。
Gardner 指出,內在動機最主要的構成因素就是「樂趣」。只要挑選一個你喜歡的行為,並且聚焦讓你樂在其中的原因,就不會感覺完成這個行為是一件苦差事。
當然,有些習慣是即使你有心養成,也很難從中找到樂趣。像是有些人不喜歡先暖身再健身,卻希望能減少受傷頻率。也會有些時候,我們會莫名不想做平時熱衷的事。遇到類似情況時,建議可轉而訴諸內在動機的另一個構成因素:身分認同。
Lee 表示:「人之所以會驅使自己去做某事,絕大部分是因為想改變自我形象。」例如,你若視自己為瑜伽愛好者,無論是外面或內心下雨,都不太可能一整個早上都賴在床上。
做法:最常見的策略是,選擇一個能讓自己開心的習慣。比如受不了羽衣甘藍的味道,又想多攝取綠色蔬菜時,就隨便選一樣真正喜歡的綠葉蔬菜。
Lee 建議,若想使用「身分認同」這個秘密武器,就得在心裡觀想出你渴望的自我形象。想要減輕壓力?你的全新形象就會是「一派放鬆的性格穩定之人」。在這種情況下,當你在決定該做哪些行為時,請務必花點心思挑選符合自我淡定形象的事,比方說「我是那種會在晚上進行冥想的人」或「我都在週日泡熱水澡」。
當一切努力都失敗時......
要知道,就算習慣中斷了一天或了不起三天,也還不到破局。習慣維持率在學術研究上稱為「機會」。Gardner 表示:「我們很清楚,區區錯失幾次機會,並不足以妨礙你養成習慣。」只要相信「偶爾出了差錯不代表該棄守」,就很容易重返軌道成功建立好習慣。
文字:Julia Malacoff
插圖:Paul Bl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