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想達成目標,不妨先衡量過程是否值得
指導
抱持不實際的期待,可能會讓你半途而廢。本文將分享避免犯此錯誤的方法。
- 設定過於龐大的目標不會讓你更努力去實現,實際上反而可能會讓你脫軌,無論成功後的回報有多大都不例外。
- 可不時檢查自己的進度,以微調你達成目標的計畫。
- 不妨嘗試 WOOP 心理策略:願望、結果、障礙、計畫,以克服障礙。
深入閱讀……
把眼光放在遠大的目標上,比如參加馬拉松、完成 30 天健康飲食挑戰或成功倒立,總是令人興奮無比。不過,為何想要達標的動力總是來得快,然後慢慢減弱,甚至完全消失呢?最近的研究指出,這是因為我們的抱負常常被達成目標所需的努力壓垮。
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心理學研究員 Agata Ludwiczak 博士表示:「當需要付出努力時,選擇要做什麼和實際去做之間就有極大的差別。當選項都需要投注努力時,我們通常會依照獎勵來做選擇;但實際上的付出,其實是因任務難度而定。」這就可以解釋為何你選擇參加半馬,而非 10 公里跑。如果一味地想炫耀成就,到頭來可能會影響你的判斷。
Ludwiczak 的兩階段式研究發表在《行為大腦研究》期刊上。在第一階段中,重複提供一系列的兩個任務給參與者選擇,每個任務所需付出的努力與金錢獎勵都有所不同;簡單的任務獎勵較少,困難的任務獎勵較高。在第二階段中,參與者要試著實際完成在第一階段所選擇的任務。研究人員發現,在第一階段,參與者皆選擇較高的獎勵;在第二階段,情況卻有了 180 度的轉變,參與者專注於當下的付出,無論付出的努力是否能帶來一開始所追求的獎勵。
Ludwiczak 指出:「我們的研究顯示,不論你的目標是參加 5 公里跑或馬拉松都不重要,每一次跑步訓練時,你的大腦都會專注於當天必須努力達成的任務上。如果過程比預期的還要辛苦,儘管獎勵非常吸引人,你還是很有可能會放棄。」
這些參與者的目標獎勵非常低,只有幾塊錢,賭注並不高。但如果是一生的夢幻獎勵呢 (比如征服難以攀登的高峰或參加鐵人三項)?你是否該努力去實現崇高的目標呢?或許。但在付諸行動前,你必須瞭解自己將要面對的過程是什麼,才能避免讓自己陷入自我懷疑和失敗的處境。以下是衡量的方式。
1. 首先,忘了獎勵吧。
Ludwiczak 指出:「如果有選擇的機會,想想達成目標前所需付出的努力。」不過,別過度美化整個過程。喜歡吃麵包?那一個月的生酮飲食或許並不適合你。如果你討厭在週末起個大早,進行越野訓練跑的話,或許就要重新考慮參加越野挑戰賽這個目標。
Ludwiczak 表示,如果過程中一路遇到挫折或感覺你的目標變成了例行公事,可試著讓自己分心:聽聽音樂、找朋友一起加入,或在過程中設定較小且可實現的目標。
2. 向自己報告。
練習自我反思,有助於維持專注力和避免自我懷疑,讓計畫走在正軌上,在目標需要幾週或幾個月才能達成時,特別需要這麼做。某瑞士研究請軟體開發者制定職場健康目標,然後每兩週坐下來評估自己的行為。蘇黎世大學的研究者發現,這項簡單的行動,讓員工對於好壞職場習慣的意識提高了 85%,就他們的自我認知而言,生產力和福祉也提升了多達 80%。
例如,有時間的話,可寫下對於運動計畫的感想,並在休息日時,看看過去一個禮拜做了哪些訓練。你能夠照著訓練計畫進行嗎?訓練會太簡單還是太困難?根據情況有所調整,確保難度適中,才能讓你邁步前進,而非形成阻礙,或是讓你質疑自己的能力。
3. 察覺潛在的障礙。
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Gabriele Oettingen 博士指出,積極並不代表一切。經過數年的研究,她發現當大家試著去實現所懷抱的遠大目標時,實際上反而會導致不夠努力和低成功率的窘境。
為了幫助大家戰勝這種情況,她提出了一種叫做「WOOP」(願望、結果、障礙、計畫的簡稱) 的思考策略。首先,找出一個有挑戰性但可行的「願望」,像是你想試著在平日晚上戒酒。然後,生動地想像最好的「結果」,以及生活將會如何因此而改變 (也許你夜晚能睡得更好或更有活力)。接著,察覺可能會阻礙你實現願望的「障礙」。Oettingen 指出,你必須詳細地問自己:「我身上有什麼會阻礙我前進的因子?是情緒、非理性信念、疑慮,還是壞習慣?」或許晚餐時喝一杯酒已經成為那個壞習慣。最後,找出可以幫助你跨越障礙的行動或想法,制定「如果……那……」的「計畫」。比如說,「如果晚餐時想來杯酒,那我就以康普茶或氣泡水替代。」
Oettingen 解釋道:「美好的幻想會讓人感覺好像已經完成願望,侵蝕他們的能量。找出障礙可以帶來能量,而制定『如果……那……』的計畫後,則可清楚地指引自己要如何戰勝障礙。當障礙浮現時,你會自然而然地做出回應,並穩定地朝目標邁進。」
最重要的是:追求較容易達成的目標並不可恥;早期的成功可以幫助自己準備好朝更大的目標前進,同時熱情地迎接更多挑戰。
文字:Marjorie Korn
插圖作者:Rune Fisker